石油彻底改变了从前“没有水、没有草、连鸟儿也不飞”的地方,戈壁中的克拉玛依市,群楼林立,道路宽敞,流水潺潺,绿树成荫,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
从“石油城”向“旅游城”的转变
“最荒凉的地方,却有最大的能量/最深的地层,喷涌最宝贵的溶液/最沉默的战士,有最坚强的心。”著名诗人艾青对克拉玛依留下这样的赞许。如今,这座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正在完成“世界石油城”的新崛起。
因油而生的克拉玛依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然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油城转型成为必然。
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约两公里处的黑油山是油城的第一处景点;2002年,克拉玛依世界魔鬼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克拉玛依油田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克拉玛依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随着城市功能、第三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克拉玛依在准噶尔旅游环线上的位置凸显,逐渐从一个旅游过路城市成为北疆旅游的重要集散地,成为天山旅游环线的重要过境通道。
据了解,《克拉玛依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年 )》近日已出台,提出要按照“世界石油城”的总体定位,把克拉玛依建成新疆旅游的活力中心和集散中心城市,即:城市与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性发展、石油与旅游结合型发展。
“大绿化”让森林包裹“油城”
气候干旱炎热、植被稀少、水源短缺,是上个世纪克拉玛依的真实写照,直到1999年,全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两平方米。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克拉玛依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市绿地率达到38.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2.2平方米,一举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问题和困难依然严峻:绿地分布不均,特别是城市周边植被覆盖率较低,绿地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和改善效应还不够明显,克拉玛依的生态系统依旧脆弱。
2010年,围绕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部署,“油城”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和把克拉玛依建在森林中的总体工作目标。很快,“大绿化”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截至2011年年底,克拉玛依市绿地率达到38.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8平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00%。在快速扩大防风林、碳汇林、生态景观林、公共绿地的同时,启动了总投资近30亿元的国电热电联供项目,2000余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遍布城区各地,这一切努力都为了一个目的,让克拉玛依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未来三至五年中,“大绿化”工程将在“油城”陆续完成中心城区森林公园、九公里湿地公园、绿色康城、沁园小区、独山子区东防护林、白杨河综合治理等近90项重点绿化工程。这些工程涵盖城区道路、城市公园广场、居民小区、文化活动场所、工业园区、城市周边防护林、湿地、城市周边荒漠植被、过境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等各个方面。力求到2016年,“油城”将新增绿地面积7.3万亩,建成区绿地率将达到40%。进一步说,就是将现有绿地面积再扩大2.3倍,其中,克拉玛依与白碱滩城镇区域将新增绿地6.7万亩。
数字城市惠及市民
2011年6月,“油城”启动了无线城市建设,并于2011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西北首个无线城市。这座无线城市平台为市民提供了“衣、食、住、行、乐、财、教、医”等几十项查询应用服务。到2012年年底,无线城市平台的应用服务项目将增加至100项,为市民提供酒店、餐饮、机票、旅游景区门票预订等贴心服务,也将实现手机挂号、手机订购电影票及选定座位、收看视频等。目前克拉玛依无线城市平台的服务功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单是药品查询功能,其它城市就未能做到。这座无线城市平台正是克拉玛依建设数字城市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城市带给“油城”市民惊喜无限。
2011年12月7日,《克拉玛依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它围绕克拉玛依打造“世界石油城”的目标,今后,克拉玛依将重点发展IT基础服务、软件业、IT专业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等4大信息产业集群,石油信息化、数字城市、旅游信息化、电子商务、教育信息化和金融信息化等6大重点行业。
克拉玛依的新崛起呈现在“油城”的分分秒秒、点点滴滴之中,“世界石油城”的新崛起正响起“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温州制造走向全国,克拉玛依制造一定能走向大中亚”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