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契机,迎来了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这一年,来势凶猛的低油价席卷全球,震撼了石油行业的每个角落,一时间,业界风声鹤唳,“动作不断”;这一年,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已满五年,在“二次跨越”的引领下,我们的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年,全年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企业活力、员工干劲被进一步激发,内强企业发展“内功”,外抗低油价“寒冬”。同样是在这一年,十万海油人共同谱写着改革的乐谱、跨越的篇章。
“质量效益年”活动取得实效
今年以来,中国海油各单位通过深入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持续创新生产理念,努力实现“质量合格率100%,成本下降10%,利润总额提高10%”的活动总体目标,多家单位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生产经营形势不断改善。
进出口公司面对油价波动带来的困难,年初便作出部署:加强油价分析,提升资源获取和客户公关能力,挖掘现有客户资源潜力,创新持仓业务新模式,对贸易业务进行了优化,把全年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今年以来,进出口公司严格控制运营成本,每笔贸易业务盈利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到10月底,公司就已经完成了全年预算的119%,提前两个月完成经营目标。财务公司从1月份就开始大力发展自营信贷业务,到11月自营信贷日均余额已达到187亿元,较2013年同期日均值增长32%以上,并通过银行同业定期品种和货币市场基金结合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争取收益最大化。
财务公司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厉行降本增效,在新增宁波、青岛办公室的情况下,实现了费用预算的结余。此外,在总公司“质量效益年”活动中,机关事务部以创新为动力,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还降低了多项成本,为总公司、有限公司机关和京直地区单位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年初开始,按照总公司的统一部署,各单位结合自身生产实际把生产经营任务和利润指标分解落实,提升本单位的质量效益,以“质量效益年”活动为抓手,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生产经营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经营指标符合预算,实现了公司健康平稳发展。
深水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为“二次跨越”筑牢储量基础
8月18日,“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北部深水区陵水17-2-1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使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获得历史性突破,陵水17-2成为我国海域自营深水勘探的第一个重大油气发现,同时证明了琼东南盆地巨大的勘探潜力。在今年11月25~26日召开的总公司勘探会上,陵水17-2气田等13个项目被授予年度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奖,这些勘探成果将为公司实现“二次跨越”提供有力的储量支撑。纵观全年,中国海油勘探龙头高昂,形势喜人。公司自营与合作并举,在国内外作业海域获得了陵水17-2、锦州23-2、Leop-ard等重要油气发现和旅大21-2构造等成功评价。在收获不断的同时,中国海油的勘探作业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布局更加合理。2014年,中国海油通过“四个优化、三个加强”,即优化勘探投资组合、优化勘探项目、优化管理流程、优化作业组织,加强现场作业管理、加强勘探一体化、加强海外战略的融合和勘探资源的整合,公司勘探成功率和资本化率持续向好,勘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明年,中国海油还将力争在原油勘探上实现新突破,持续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强国内非常规油气勘探,进一步优化海外战略布局。
全年生产形势平稳,开发生产成绩斐然
接近年底的一个多月以来,有限公司先后宣布惠州25-8、番禺34-1、流花34-2等油气田陆续投产,2014年的开发生产工作实现完美收官。今年,中国海油开发生产工作生产经营任务全面完成,效益优先的理念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勘探开发一体化成绩斐然,海外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中国海油自建成“海上大庆油田”以来,已经连续第五年实现稳产。开发生产一路员工积极应对下半年以来低油价对桶油成本造成的压力和老油田稳产等挑战,将大力排查整改安全隐患、科技引领解决生产井“疑难杂症”、推进调整井和勘探开发一体化、精细油藏研究、开展专项费用治理等工作科学统筹、有序推进,在低油价的“寒冬”中“强身健体”,有效提升了开发生产工作的质量效益。
国际化程度最高项目投产,海外资产运营整合能力日益提升
在海外,由尼克森英国公司担任作业者的GoldenEagle区域开发项目于11月投产,有限公司与壳牌在加蓬海域喜获深水大型天然气发现,中国海油海外资产的规模和布局正在不断优化。其中,GoldenEagle是目前有限公司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海外项目,整个项目订单数量达415项,涵盖来自28个国家的78份重大合同,海上运输高达2100船次,运输重量达3.5万余吨,管理难度极大,但项目团队通过建立优秀的安全策略,落实安全责任和安全理念,实现了1800万人工时中只有3起轻微的工时损失事故、项目在低于预算的基础上提前投产的骄人业绩。今年,尼克森公司迎来了加入中国海油大家庭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中外员工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对接工作。如今,尼克森公司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员工队伍保持稳定,员工对企业前景充满信心,充分证明了中国海油的海外运营能力已取得重大突破,尼克森公司作为海外发展平台,带动公司海外业务全面发展的效应已经显现。
深水作业能力显著提升,技术服务闯海外
2014年,中国海油深水作业能力显著提升。年内,“海洋石油289”作为中国海油引进的第一艘深水多功能安装船加入深水舰队,“南海九号”在南海西部近千米深水域作业成功,完善了我国深水钻井平台梯队建设,形成了适合不同水深的多层次深水钻井能力。中海油服高效运营“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南海深水区一举发现陵水17-2,且平均作业时效远超国际同类平台,多项关键深水技术实现突破,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走向深水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海油工程经过十年攻关,已自主掌握了全系列、全海域、全天候的浮托安装技术,公司可熟练运用锚系、低位、动力定位等多种方式,在深浅水海域进行浮托安装,并且打破了过去只有4月到10月期间才能进行浮托安装的“气候窗”限制,形成了全天候作业能力。其中,公司凭借超大型平台组块整体浮托安装技术已让5000吨级到30000吨级的17个平台在海上站稳脚跟,万吨级项目早已不足为惧。海油发展在2014年迎来了十周岁生日。十年前那个重组而成的以“服好务养好人”为任务的存续企业,如今已完成华丽转身,成为中国海洋石油领域一支重要的专业技术服务力量。但海油发展并未满足,不断向深水等高技术含量的服务领域进军。2014年,海油发展工程技术公司加快发展深水服务能力,全年深水监督业务实现收入增幅达220%,并成功带动了深水工具服务、深水药剂产品市场,为上游公司降低了成本。通过几大深水项目的运作,公司在深水队伍培养与建设、技术服务支持、项目运作经验上都得到了历练与提升。
技术服务板块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去”,开辟国际市场“蓝海”。今年前三季度,海油工程新签合同额超过230亿元人民币,国际订单额首次超过国内订单额,占比52%。7月2日,公司成功签下俄罗斯北极YAMAL项目的大宗订单,合同额约101亿元人民币,这是该公司有史以来中标金额最大、技术等级最高、投标时间最长的一笔订单,也是中国首次承揽LNG核心工艺模块建造项目。今年10月,该项目LNG核心工艺模块在青岛场地开工,项目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中海油服继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多处海外深水区域提供服务,“海洋石油936”、“海洋石油937”等平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多次受到甲方赞誉。
加强组织保障,积极优化职能,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2月,总公司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作大会主题报告,要求各单位积极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新要求,总结交流公司党建工作成功做法,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公司党建工作,探索做好党建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动员全体党员干部聚焦“二次跨越”,不断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2014年,总公司深入开展总部机关部门职能优化,进一步明确了总部“战略规划中心、投资决策中心、资源配置中心、支持服务中心”四大中心定位,同时明确了加强政策标准制定和风险管控的总体要求;明确了“简政放权,做实基层”、“精干高效,突出宏观”、“统筹协调,减少交叉”的优化原则,统一了总部机关职能优化的指导思想和优化思路;通过以点带面,使总公司机关职能优化工作扎实推进,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可喜开局。
12月,中国海油深化金融板块改革力度,全面整合中海油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中海石油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加快海油产融结合进程。按照总公司党组安排,海油租赁和投资控股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原则进行整合,对外仍保留两家公司的名称和法人资格。为满足合规要求,两个公司仍保留独立的账套、银行账户、章程等法律文件;对内机构设置上,整合后的公司实行分业经营、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协同互补,即在业务上,租赁公司和投控公司分别设立业务部门,在财务、人事、综合管理和法律风控等通用岗位方面,两个公司实行“双跨管理”。公司整合后,管理层和决策完全整合形成统一的决策机构,便于协调管理、提高效率。
科技工作为“二次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2013年以来,中国海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开展顺利,近海自营勘探继续取得好成绩,开发生产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油气产量的稳产增产,中下游经营业绩优于国内同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一年多来,公司科技工作紧紧依靠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驱动生产经营、支撑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月4日,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王宜林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刊登在《中国海洋石油报》的《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入新一代技术体系接替时期的思考》一文作出重要批示,全系统的科技、开发工作者积极学习周守为的文章和王宜林的批示,迅速掀起了研讨新一代海上油气开发技术体系热潮。《中国海洋石油报》按照王宜林董事长的批示精神,联合有关部门,围绕海上油气开发新技术组织大讨论,在推动开发技术体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并引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关键问题作深入思考。大讨论持续了8个月,不仅形成了一批优秀成果,同时中国海油重视科研、投身科研的氛围愈发浓厚。
今年10月,总公司2014年科技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总公司2014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坚定了以科技支撑公司实现“二次跨越”的信心。总公司总经理、党组成员杨华指出要加强改革创新,让科技成为公司“二次跨越”的驱动和保障。对待科研工作,杨华强调要深刻理解和领会科技工作的重要性;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要营造实事求是、务实科学、尊重知识、宽松容错的作风和氛围;要精心打造公司的科研队伍,潜心培养好年轻的科技人才。
2014年中国海油执行科技项目总数超过85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0项,总公司级科研项目291项,科研投入持续增长,科技硕果累累。一年来,按照“统筹、突出、规范、提升”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技项目管理为抓手,基础管理初见成效,与总公司27项重大科技项目、18项关键核心技术紧密相关的科研平台建设大步向前,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十三五”科技战略研究取得新突破。
惠州炼化停工检修顺利完成
2014年12月,惠州炼化停工检修顺利完成。12月5日,惠州炼化正式引入原油,催化裂化、制氢装置按计划投料开车。12月8日,常减压装置侧线产品合格,各二次加工装置的物料正式贯通。同日,蜡油加氢、汽柴油加氢等装置如期开工。12月9日至16日,延迟焦化装置、煤柴油加氢、连续重整装置先后开车一次成功。
与2011年全厂换剂检修相比,今年历时53天的检修工作共节约成本1200多万元,通过优化产氢、耗氢装置停工顺序,加强数据分析,减少氢气放空损失,强化火炬气回收,停工检修中天然气消耗2845吨,比2011年用量下降41.27%,仅此一项就节省费用1065.41万元,燃料油消耗降低36.46吨。
据统计,惠州炼化停工检修整体减少蒸汽用量1.3万吨,减少氮气消耗20.99万立方米,节约成本106万元。检修共完成8045项检修项目,并同步实施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升级、惠州炼化二期项目甩头等299项技改项目。
抓资源、抢市场,天然气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2014年,气电集团海南LNG项目顺利投产,这是中国海油建成的第七家LNG接收站,至此,中国海油LNG整体接收能力提升到2780万吨/年。气电集团中山嘉明电厂建成全国单厂最大天然气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超120亿千瓦时,可供约6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占到了中山市全市年用电总量的50%。
气电集团首批总计约80吨液化天然气于日前通过4辆LNG槽车从天津运送至北京,用于城市公交车动力燃料和市民用气,这些清洁能源将为首都减轻雾霾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首批试运行的海油“一卡通”已在福州齐安加气站上线,该试点站将在今年年底结束试运行,随后,海油下属各加气站将逐步启动站点的改造和系统部署工作。届时,蓝色海油“一卡通”将正式投入使用,开启海油终端零售新时代。
中下游板块多管齐下保利润增长
2014年,山东海化通过推进承包经营,深挖内部潜力,千方百计增销量、提销价、降成本、节费用,积极寻求逆境突围,经营业绩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三季度,山东海化共实现营业收入12.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96%。一至三季度,山东海化共实现营业收入37.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3%;共实现利润7935万元,同比增长118.01%。
10月29日,油气开发利用、中沥公司与山东汇源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生产的16000吨“中海油36-1”高铁专用防水卷材在潍坊装车运往土耳其,应用于土耳其高铁项目,这是继2012年出口巴西应用于足球世界杯主场馆项目后,“中海油36-1”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国产沥青首次进入欧洲市场。由于欧洲国家对产品有相当苛刻的要求,进入欧洲市场标志着“中海油36-1”品牌具备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2014年,中国海油首批合营加油站顺利开业,目前,销售公司江苏分公司与江苏省中油泰富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经营的常州桃园站、张家港乐发站、张家港第三加油站已开业,这既是双方合作后首批投运的加油站,也是销售公司首批投运的合作经营型加油站。今年以来,销售公司积极探索包括合资经营、委托经营在内的各种开发模式,形成了多形式并进的营销网络建设局面,其中高速路站、城区站等高价值油站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强。此外,为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开拓加油加气市场,扩大中国海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的市场份额,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提升中国海油在油气销售终端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气电集团与销售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营销网络开发及建设、运营等方面深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