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 展会新闻

中海油与优尼科:得失寸心知

时间:2014-10-11 10:29 来源:susankoo 点击:

2005年初,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挂牌出售。这家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牌石油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连年亏损,并申请破产。这个本属平常的破产故事却因为中国企业中海油的加入而变得异常复杂。

优尼科挂牌后,中海油有意对优尼科进行收购,并提出要约185亿美元并购优尼科。这场看似互利共赢的“友好收购”,却引发了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的过分反应,称此举危及美国能源与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从中干预。直到同年8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撤回对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至此,这场长达8个月之久、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金额最多、规模最大的海外竞购,最终以中海油的主动退出而告终。

早从2002年开始,中海油就已进行了多项海外并购项目,尽管斥资巨大,但海外并购给中海油带来的是丰厚的石油天然气储备资源,而这正是中海油日后发展核心竞争力和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此次将“走出去”目标锁定优尼科正是被其分布在亚洲、里海地区的优质油气资源所吸引。而这些地区靠近中国市场,中国文化更能发挥经营作用。同时,优尼科的原油储量和产量与中海油相近,但当时市值仅为中海油的2/3,存在较大升值空间。时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傅成玉曾表示:“优尼科的资源与中海油占有的市场相结合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我们收购优尼科的根本原因。”

而这场纯粹的商业合作却被美国的“泛政治化”所限制,毫无疑问,目标所在国的政治和政策障碍成为中海油竞购失利的关键。但也体现出中海油在这场并购中的事前准备并不充足,缺乏并购经验成为硬伤。中海油决定出手收购的时机掌握得并不好,当优尼科在市场上竞标出售时,中海油并没有出价,却在雪佛龙与优尼科达成了协议之后出价。加之恰逢当时国际市场的油价飞速上涨,达到历史新高度,与之对应的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也随之上涨。中海油虽然有全现金交易的优势,但对于那些看好优尼科发展国际能源市场的股东来说,雪佛龙以25%的现金加75%股票的价格似乎更有吸引力。而且当时中美经贸关系紧张,人民币升值问题又悬而未决,正好又赶上伊拉克战争僵持不下,世界油价持续上涨,美国举国上下在讨论能源安全问题的时刻。在这个时候出手,正好触动了美国最弱的一根神经。同时,在中海油的并购过程中,每到中海油竞价的关键时刻,相关消息总会被一些西方媒体报道,甚至连机密的董事会内容也被公之于众。与之相随,借机打压买方股价、拉抬卖方股价,抬高交易价格和成本,这为中海油以后的收购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尽管这场高调的并购以失败告终,但无论对于事件主人公中海油还是整个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宝贵的学习和提升机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借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也表示,从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这一点说,中海油的实践是值得肯定的。此次收购优尼科虽未获成功,但中海油借这个机会练了兵,熟悉了国际并购的游戏规则,也彰显了实力。

谈及此次商业并购活动带给我国企业的启示,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桑百川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外并购本身涉及审查问题,提前在法律和财务两方面做出有效的应对准备,不能等到触及到法律问题之后再去急于应对。以往在应对国外国家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的时候我们缺少和当地的法律团队的有效合作,应该找一些非常熟悉东道国的法律体系的法律专家,财务专家对并购的相关法律问题有足够的应对准备,有效地应对相关的并购审查。再就是并购的时候我们应该是考虑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以自己的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去并购,并购后如何整合,如何有效进行管理。”

以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即新建方式为主,跨国并购占次要地位,而当今世界主流的直接投资却是企业并购。因此,必须让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成为“走出去”的新路径,近年来也已经出现了一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热。桑百川同时也指出:“我们现在在从商品过剩走向资本过剩,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也有区位优势,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很多国家之间存在着互补性。中国利用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机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正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走出去之前一定要考虑事先我要做什么,在对外投资时事先的前期准备,还有事中的交易谈判,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事后的交割之后的监管。财务统筹、市场定位、人员重组、财务重组一系列事后的有效管理都是提升‘走出去’的效益所不可或缺的主要问题。就涉及到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问题。”

面对海外并购这把风险与利益并存的“双刃剑”,我国企业在近些年不断地对外并购中逐渐地积累了走出去的经验,逐渐学会了法律准备、财务准备、管理人员准备、针对战略调整的这些内容。另外,“走出去”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开始考虑在全球布局,形成全球的价值链。不光局限在国内生产、出口,更多是考虑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同时,法律谈判、企业谈判以及管理海外企业的人才队伍逐渐地在成长。我们与国际社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很多企业已经在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之中。桑百川也指出:“我们通过对外投资在海外寻找资源,包括能源来满足国内市场的供求缺口,我们也在海外并购中吸收了国外的优质管理团队以及人才,我们在整合海外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也逐渐地拥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还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