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以其“希望系列”深海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国内首个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获此殊荣的企业。近日,记者在南通中远船务见到了即将交付使用的“希望4号”深海平台。南通中远船务依靠其集成式创新思维,在短短的几年里,将其“希望系列”深海平台从“希望1号”发展到“希望4号”。
“集成创新也体现能力和价值”
在启东中远船务(海工)的生产现场,一个巨大的圆筒型钻探平台屹立在码头边。南通中远船务总经理倪涛告诉记者,这就是即将交付的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井平台,它也是“希望系列”的第4座,相对于传统型的海洋平台而言,这种圆筒型平台稳定性更好,在12级风的情况下只摇摆2度,平台性能在业内获得了高度认可。
圆筒型外观是“希望系列”海工平台特有的样式。它突破传统设计思路,主船体采用圆筒型整体结构设计,实现了钻井和储油一体化;通过GPS、雷达双冗余定位设计,实现了自动浮式的准确动态定位与复位;并通过圆盘式结构形式和自动调载系统,以适应各种恶劣海域环境下的安全作业,它的工作水深可达3000米,钻井深度12000米,能够适应零下20度恶劣海况。“现在,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看到圆筒型的海上钻探平台,那肯定就是我们的产品。”倪涛说。
然而,在这个圆筒型深海平台集合了不少全球采购的高精尖设备,它又是如何体现我国海工技术的自主创新?倪涛解释说:“这个项目不属于发明创新,而是集成创新,是‘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
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专家们看来,该技术突破传统设计建造思路,在整体结构设计、制造技术与工艺、全功能集成制造、抗风浪能力设计、动力定位系统设计等方面均获得了国际一流的创新性成果,标志着我国深海钻探成套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实现重大突破,助力国家深海能源开发。
倪涛在采访中表示,“希望系列”深海平台常常被问到国产化率,尤其是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其实提到集成式创新,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们可以将全球顶尖的设备集成在这个不大的钻探平台上,也体现了我们的集成能力和技术价值。”倪涛说。
这个项目首创圆筒平台数字化模拟技术和半潜驳浮态建造技术,成功解决了没有超大型专用船台的情况下,进行浮态建造变形控制的技术难题。大型模块化建造技术实现“壳、舾、涂”一体化及100%无余量模块化建造的模式,节省了大量工装,提高了建造速度,降低了建造成本,比同类国际产品的建造周期提前了半年。
另外,由于采用中央集成控制技术等全功能综合集成技术,使平台个功能模块、动力定位及钻井系统一次性安装到位并调试成功,首次实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建造产品交付即能使用的“交钥匙工程”。同时,平台还实现了大型动力推进器水下安装、圆筒形超大型平台水上拖运、大型生活区模块整体建造和吊装等多个技术方案的成功实施。
集成式创新的思路在“希望系列”深海平台的建造中延续着,几年中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申请获得的专利已达77项。已经投入使用的3个钻探平台,两座在巴西海域运营,一座墨西哥湾运营。其中在巴西海域运营的“希望1号”钻获了世界上最大的深海油气田。
未来集成式创新应向本土化倾斜
集成,看似简单的结合,其中蕴含的创新并不简单。
南通中远船务的工程师告诉记者,集成创新的难点在于全球采购后的技术匹配。就如同一流大飞机的零部件谁都可以全球采购,但只有波音、空客能组装出翱翔在蓝天的超大飞机;市场上热销的三星、苹果手机,其很多零部件也都是全球采购,在有限的集成板上组装出功能强大、样式新颖的手机,靠的就是集成创新的能力。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是“高起点、高技术、高投资”的“三高”产业。很多项目都是需要量身定制,并非标准化产品,这就需要企业的技术人员具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作为海工研发中心研发室主任的管庆泉告诉记者,最初建造“希望1号”海工平台时,在缺少国外同类海工资料以及船东提出的许多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他只能通过对世界各大船级社的海工相关规范进行研究,凭借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
南通中远船务正是利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获得了行业内的认可。2010年,“南通中远船务技术中心”晋升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它集海工产品科研开发、技术设计、总装建造技术、建造工法、质量检测、技术咨询服务于一体,致力于世界尖端海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其研发和设计建造的海工产品覆盖浅海至超深海所有类型,使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新”的跨越。
目前,南通中远船务已交付23个海工产品项目,产品包括钻井、采油、生产、海上穿梭油轮、半潜式生活平台以及深海铺管船、近海风车安装船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海工产品类型。在总经理倪涛看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更具国际化,与其强调设备的国产化率,不如放眼全球,尽量实现机械装备的本土化。在掌握建造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后,集成本土化的设备,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将更具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