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许多会展人才都是从广州走出去的
■重庆九天展览董事长陈九天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包括张学山、王杰、陈九天等如今在广州、郑州、重庆等会展业呼风唤雨的人物,当年都曾经在懵懵懂懂中接触会展业,随后便“摸着石头”办会展。他们大多白手起家,从一文不名的打工者最终成长为会展业翘楚。
早期来广州从事会展行业的河南人,普遍发扬了河南人吃苦耐劳的特点,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在会展业打下一片天空。如今他们代表着中国会展业创新和成长的力量。
很多大腕都曾在广州淘过金
而广州这块最早和国际会展业接轨的热土,也培养了许多会展榜样。比如,1995年从老家信阳来广州创业的陈九天,如今已经成为重庆会展业的开山鼻祖。而郑州千秋展览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杰,被业内称为“校长”——千秋展览差不多成了固始会展人的“黄埔军校”。
现在处于重庆会展业老大地位的陈九天,看上去谦和、内敛,但他是一个在重庆会展业“呼风唤雨”的人。他是到重庆开办会展企业的第一人;如今在重庆从事会展业的专业人员,有一半是陈九天的公司培养的,重庆会展市场他占据了半壁江山……
早期来广州从事会展业的河南人,普遍发扬了河南人吃苦耐劳的特点,加上聪明好学,很快在会展业打下一片天空。
1995年,陈九天从老家信阳出发到广州开始创业,怀里揣着150元钱,从此和会展业干上了。与所有初到广州的打工族一样,没有钱、没有专业技能,陈九天就一点点向专业人员学习。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临时工,公司根本没有给他安排住处,但为了节省仅有的一点资金,他干脆就住在别人的床下。当时没有电脑,渴望成功的陈九天就利用广州的各个图书馆寻找客户信息,并以快信形式很快与客户取得了联系。两个月后,他发出的3000多封信,终于有了回应。客户纷纷报名参加由该公司举办的“粤港产品沈阳展览会”。与此同时,在这里,他不仅学会了如何开发市场和客户,还赚到了4000元钱。
从此,陈九天与会展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当重庆设立为直辖市的消息传到陈九天的耳旁时,他拿出在广州辛苦创业积攒的3.8万元来到了重庆,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
和陈九天同一时代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杰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打工,接触到会展业。之后,他和几个老乡搭伙,开始“摸着石头”办会展。“一看办会展能赚钱,老家的人都跟着出来干了。”
而振威展览的张学山也是白手起家。早在17年前,他还是郑州-广州专列上的一名列车长。从1996年接触展览业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行业。
如今,一批固始籍会展企业家在业内颇具影响,如亚洲环境领域最大规模展会掌门人江刚、“全国门业第一展”操盘手陈伟等。
可以说,广州会展市场给了很多人成长和成功的土壤。虽然现在随着各地会展市场的逐渐扩大,一些曾经在广州创业的河南会展人走向全国各地,但广州会展业的行业地位以及河南人在会展业的影响力却依然不可小觑。
会展常被误解为展销会
不过,虽然在展览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对于这样一个对消费者来说还比较陌生的行业其实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尴尬。
广州振威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松就向新快报记者表达过无奈。他说一些河南老乡对会展业还不了解,认为会展就是展销会、就是卖东西的。牛松认为,展览业是一个相当高端的服务业。
他举例说,德国作为全球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它在二战后技术装备行业为何能做到全球第一?就是因为他们非常重视展览行业,通过举办展会聚集了大批高端人才,而且展示了技术装备行业的高科技及未来风向,最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而对于总经理张学山来说,展览就是生产力。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利用展会开拓市场,扩大贸易,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正在被世界各国普遍效仿。举办展会的数量与规模,同主办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密切相关。如德国、美国、意大利、法国、瑞士、日本、新加坡等既是经济发达国家更是展览强国,并把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
而在中国,随着经济实力日趋强大,中国将变成世界制造业中心,必将由展览大国向展览强国迈进。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北京、天津,长三角的中心上海,珠三角的中心香港、广州,西北地区的中心西安,西南地区中心成都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也必将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
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广州建成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业的全面繁荣才刚刚到来……
“没有观众的展会一定是最后一届”
谈及会展行业,张学山头头是道,作为在这个行业浸淫了近20年的行业老兵来说,“什么产业最集中就办什么展会”,因为“小行业难以产生大的会展项目。”一个地区是否为产业集中地、消费集中地、是否具有区域优势,决定这个地区是否能举办成功的展会。
记者了解到,1999年,振威集团办的第一个展会是在新疆,当时的展会叫“石油管道展会”,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移植到北京举办了“石油装备展览会”,一举成功。因为石油管道仅仅是石油产业链条中的一项,而石油装备包含了石油生产的上游、中游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行业背景好。这些细致的市场分析工作使振威集团找准了会展项目的契合点,也让石油展轰轰烈烈走到今天。
一个展会就是一个平台,交易量是展会生命力的体现。展会不仅可以交易,还可以收集各类同业信息,面向专业受众找到良好的宣传途径。对此,张学山认为,没有观众的展会一定是最后一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观众甚至比招展更重要。为此,振威集团专门设置观众组织促进部。看似简单的“码人”工作,却也暗藏玄机。调查显示,1个买家可以撬动7个卖家,与其拥有数万的一般观众,不如有几千家甚至几百家的专业买家。
“展览是轻资产行业,也是高端服务业,拥有一个稳定而富有激情的团队是展览公司生存的保障。”张学山说,目前在振威集团有50%的员工是从第一届开始至今一直在集团工作的,如果没有稳定的团队,稳定的展商从何谈起?要想留住人才,还需要提供人才成长的最佳土壤,加强公司的品牌建设。